2009年1月8日星期四

施一公的[极高荣誉]

 


近日国内官方最高级别的媒体(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全部同时启动,大幅宣传"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国工作"、"拳拳之心报祖国"的美国科学家施一公.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报道称施一公"获得过生物显微镜学界极高荣誉的'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生物界极高荣誉的奖我只知道诺贝尔奖、格拉夫奖、拉斯克奖、达尔文奖章寥寥几个,这个"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只在宣传施一公的文章中见到过.莫非是类似于施教授的毅然前辈陈章良得过的那个什么"侯赛因奖",国内吹成"小诺贝尔奖",国外就没几个人听说了?当然,也可能是我的孤陋寡闻,于是就查了一下这究竟是什么奖.


"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的英文为The Irving Sig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是1986年成立的蛋白质学会(The Protein Society)在其年会上颁发的七个奖项之一.蛋白质学会是美国实验生物学学会联盟(FASEB)下面的22个专业学会之一,这些学会一般都会颁发一些奖项表彰某个领域的研究者,比如历史比蛋白质学会悠久得多、也更为著名的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ASBMB)就设有9个奖项.生物界类似的专业奖项起码也有几百个,这样的"极高荣誉"是不是太廉价了一点?


据蛋白质学会网站的介绍,"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由默克实验室赞助,每年发给在其独立研究生涯的早期阶段(通常不超过40岁)的一名科学家,表彰其对蛋白质研究做出的重要贡献(http://www.proteinsociety.org/pages/page03.htm).从这个介绍看,在蛋白质学会颁发的七个奖项中,它是较不重要的一个,有鼓励年轻科学家的意思,重要性肯定比不过该学会表彰"在蛋白质研究方面做出最高水平的贡献"的The Stein and Moore奖.如果连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也算得上生物界极高荣誉的奖,The Stein and Moore奖岂不是极极高荣誉的奖?拉斯克奖岂不是极极极高荣誉的奖?诺贝尔奖岂不是极极极极高荣誉的奖?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上有施一公在节假日坚持上班,看生物显微镜的镜头.虽然人们一提起生物学就联想到金相显微镜,但是施一公研究的是蛋白晶体衍射,在细胞培养台上操作显微镜干什么?显微镜上还写着"#1 YAN Lab",莫非是借用其弟子颜宁实验室的工具显微镜做表演?施副院长从科研人员变成演员了?




附:




生物学家施一公——拳拳之心报祖国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1月3日播出




著名生物学家施一公在个人科研事业最黄金的阶段,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国工作.


2008年的最后一天,刚刚把全家从美国接回北京的施一公,不顾劳累,又出现在清华大学的实验室里.20年前,施一公本科毕业后自费赴美留学.他先后在世界顶级的《科学》、《自然》和《细胞》三大杂志上发表25篇文章,获得过生物学界极高荣誉的"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并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授.在海外成绩卓著,施一公却一直有遗憾.


施一公:在清华读本科的时候,清华有句口号叫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现在二十年已经过去了,其实在过去二十年当中,我也经常会惆怅,觉得那是在美国的时候,总是在想自己又损失了一年,自己又损失了一年,总能想到这个口号,


2006年,清华大学邀请施一公在适当的时候回母校担当学科带头人,仅一天时间,他就做出了决定.


清华大学教授赵南明:为他个人的发展考虑,我们也曾建议他是不是再奋斗几年,拿到美国科学院院士再回来,他对我说,还是希望能在自己最有创造力的年龄回来为祖国、为清华做些贡献.


施一公谢绝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多次挽留,用两年时间逐步交接显微镜实验项目.同时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筹建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心,并利用自己的影响,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合作.仅一年多时间,研究中心的年轻博士生已经在世界权威期刊发表了第一批成果.2008年底,施一公完成了国外实验室的交接,成为全职教授回到清华园.现在,在学校的操场上,经常会出现施一公长跑的身影,他开始用全部身心去实践20年前的理想: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相关的主题文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