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3日星期一

注重纪实的《巨塔杀机》

 能获2007年普利策奖的作品,必然有出类拔萃之处,比如上海译文出版社最近引进版权的《巨塔杀机》.这本书的副题是"基地组织与9·11之路",如果按照畅销书先声夺人的市场规则,似乎应该先描写基地组织的残暴罪行,或者渲染9·11的惨状.以争夺读者的"眼球".然而该书作者美国的劳伦斯·赖特,却以一个实验室技术员在显微镜里观察沾染病毒的玻璃片的态势,严谨地考查"基地组织"的萌发、滋生、扩张……纵然这考查的文本,对基地组织的两名领导人本·拉登和艾曼·扎瓦希里的身世追述,有些枯燥,或者冗长仿佛也并不忌讳.可见正宗的纪实文学,注重的首先是纪实.

   

    如此的写作风格犹如统帅,文字如同士卒,齐刷刷在纪实的调教中行走.行走得极为循规蹈矩,例如关于本·拉登的身高,《巨塔杀机》的考证光一条注释,就有近五百字.这类严谨的表述当然是得益于作者掌握的丰富素材.书后附有主要人物、参考文献和采访目录就足足占有16个页面.然而,《巨塔杀机》仍可以把握纪实的文学语言,一些材料的编排,可以使叙述演变为讲故事的生动.例如1993年急于获得更具威慑力武器的本·拉登,以150万美元购买到手的铀,其实只是冒牌货红色氧化汞的受骗上当;1998年内罗毕的美国大使馆被炸案件中,那辆载有巨型爆炸物的丰田卡车之所以没有开进大使馆院里更靠近大使馆建筑,造成更大的伤害,是基地组织的恐怖分子奥瓦里当时处于的困惑:他无法判断自己在跳下车先朝院里扔了一颗眩晕手榴弹后,再将丰田卡车开进大使馆院里的人体炸弹行为,是殉教还是自杀.因为殉教者死后灵魂升天国而自杀者死后灵魂入地狱.为了拯救自己的灵魂,奥瓦里转身就逃……诸如此类的叙述,使《巨塔杀机》中充溢着小说类读物的精彩场景.以至有人称它为"政治小说".

    

    显微镜下《巨塔杀机》对"基地组织"的成因和蔓延,放置于历史的时空坐标中考证,它并非任意涂白恐怖分子头目的鼻梁,却从他们的家庭背景和文化环境,剖析个人的人性善恶.同时,也有"基地组织"的制约者代表人物的登场:美国联邦调查局反恐部门主管约翰·奥尼尔、沙特阿拉伯情报事务首脑图尔基·费萨尔王子.对这两人的个性和行为评述,该书亦诉之以文学的笔墨.于是20世纪40年代末至21世纪初这近六十年间,世界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民族等领域的风云际会,成为"基地组织"日益猖狂和与它的制约者之数番交手的背景,激荡于《巨塔杀机》的叙述中.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恐怖主义的张狂已经成为当代国际的重大问题之一,书中关于为何海湾地区激进主义的兴起、"基地组织"煽动"人肉炸弹"以身殉教的狂热等原委的分析,颇有见地.

 


相关的主题文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