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保罗·塞利诺 Paul Sereno
摄影:迈克·赫特威 Mike Hettwer
翻译:张晓梅
我们正身处一个巨大的群葬坑中,四处布满恐龙的遗骸."又一副骨架,头骨完好无损!"我冲着我的队友们大喊.内蒙古西部戈壁荒漠四月的一个清晨,阳光渐渐驱散了寒意,我们的化石寻找之旅刚刚进入第十五天,这一天将成为我们这支中美联合恐龙探险队系列征程的起点.
我们在这里发现了一批震惊世人的偏光显微镜恐龙化石,它们属于同一个族群,而且全部是1到7岁的年轻恐龙,是我见过的单一类型恐龙化石最丰富的矿藏.这种长相酷似鸵鸟的恐龙注定将成为恐龙世界中最为人熟知的种类之一.古生物学宝藏发现之迅速,实在超乎任何人的预料.
我第一次来内蒙古是在1984年,那是外国人可以自由旅行的第一年.当时,我坐着烧煤的蒸汽火车来到呼和浩特.在它的西边,著名的丝绸之路将蒙古高原与中亚腹地连在一起,而恐龙时代的岩石则分列两侧铺展开来,足有数百里之遥.回到北京后我找到中国著名的恐龙专家赵喜进教授,商量探索内蒙古戈壁.
差不多16年后,也就是2000年,时机来了.赵教授和我再次来到呼和浩特,显微镜龙昊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所长、地质学家谭琳很快与我们达成共识,商定了一份多年合作协议,组成了中美联合恐龙探险队.2001年4月中旬,来自美国、法国、中国和蒙古国的16位探险家齐聚呼和浩特,决定沿黄河进入戈壁,寻找恐龙化石.
我们的第一个营地驻扎在苏红图附近.每天大家都热情高涨,"不放过一块石头"成了我们的工作格言.我们首先在一处矮石层下面找到了一个三趾脚印.它最有可能属于似鸟龙家族,也就是一种形似鸟类的恐龙.从一张印刷于25年前的中国地质图来看,营地附近的区域属晚白垩纪,距今已有9000万年历史.之后,我们在脚印的周边又找到了一些碎小的恐龙骨骼,与戈壁较早的发现类似.其中有一只有颈盾的植食性恐龙(类似原角龙)的颚骨和四肢,还有它的天敌、一只迅猛龙大小的肉食性恐龙(颇似蜥鸟龙)的脊椎和前爪.
真正的宝藏藏在一个宽阔的山谷里.最吸引人的是一处由成层的红色和蓝色偏光显微镜岩石构成的立面石墙,一些体型较小的恐龙腿骨横七竖八地支楞着.这不是一面自然形成的岩壁,而是一个采石场的背壁,是人用凿子和锄头挖出来的.有人抢在我们前头了.他们是谁?谁会把挖到一半的化石丢弃不顾?
谭所长介绍,这个地方最早于1978年被一位地质学家、也是他早年的同班同学勘画地图时发现.他指引我们看地质图上的一个小骨头标记.就是借助这张地图,谭所长曾在4年前、也就是1997年,带领一支中日蒙联合探险队来到这里.由于时间有限,资源不足,他们收集到一些恐龙骸骨后就草草停工,未能完成挖掘.
相关的主题文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