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背包里装着一篇日本青年古生物学家小林快次1999年与同事合作撰写的关于戈壁新发现似鸟龙的论文,此刻我意识到论文依据的正是眼前这片挖掘场的成果.论文中提到化石保存极为精致,甚至恐龙胃石也完好无损.但他们未能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么小的一块区显微镜域内恐龙化石如此密集?此后,在2003年,小林将此种恐龙命名为董氏中华似鸟龙.
若单一物种的多个个体遗骸在同一地点被发现,关键问题是:这是自然形成的吗?换句话说,它们是一个家族或种群、如平日那样聚在一起、突遭大难而死的吗?以这个标准衡量,大多数单一物种尸骨堆并非自然形成.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在一段长短不定的时间内,多个个体在水源附近死亡,或是被洪水冲到这里.
如果我们很快就把剩下的恐龙化石装袋,那么这个故事最精彩的部分——这些恐龙究竟是怎么死的——也就永远无从得知了.我们必须把这个挖掘场视为犯罪现场,而不是古生物学家的战利品仓库.死亡方式多种多样,但一般不会在化石上留下痕迹.死亡的原因、场景和时间,偏光显微镜下要靠骸骨的位置、是否有牙印或断骨,还有死亡前后及过程中间沉积物的性质来推测.此刻我们都无比兴奋.如果能证明这群恐龙的死因,准确无误不留疑点,那将是恐龙研究界的一个重大突破.如果是因某种未知灾难骤然死亡,那它们就能代表某个自然种群.如果是自然种群,那它们聚在这个地方做什么呢?
山体上的挖掘面越来越深,恐龙骸骨一个接一个显露出来.我们中有一些队友专门研究岩壁表面,认真收集样本,为葬坑周边的岩石情况做详细记录.大家很快取得共识:9000万年前这群恐龙的罹难地是一处古老湖泊的岸边.这个环境可以解释构成岩壁薄层的细泥和淤沙.一些泥沙填充的孔洞是干燥期的表征.与此对照,在部分骸骨两侧发现的小平贝壳是一种贝甲目的淡水生物,被上涨的湖水冲刷至此.总而言之,骸骨四周的岩石表明这里是相对干燥的环境中一个水面涨涨落落的湖边.
随着挖掘的进行,我们不断在猜想试图复原那一幕死亡场景.它们会是淹死的吗?考察队员金相显微镜加布丽尔· 里昂的想法是:"它们可能陷在泥里了."她一边说着,一边正用一种珠宝匠用的那种针为一只恐龙死亡时紧攥的脚趾勾勒轮廓.加布丽尔的现场挖掘经验丰富,但她是位教师,而非古生物学家.没错,一些现代动物,比如牛,有时也会因深陷泥潭而丧命.我们队中有一位专门研究死亡及死亡过程的古生物埋葬学专家戴维· 瓦里基奥,据他的说法,甚至有整群的有蹄动物——如野马——死于沼泽的案例,只不过极其罕见罢了.或者,眼前这几十副似鸟龙骸骨是被洪水冲来的?
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很快,线索越积越多.戴维在骸骨岩层附近的崖面上发现了V形痕迹,泥层仿佛是被某种细物(如恐龙脚趾)拉着向下塌陷.这会是泥潭死亡之舞的证据吗?
相关的主题文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